今天是:

您好,欢迎在线咨询   |   预约挂号   |   来院路线  |  常见问题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首页
/
/
/
2022年,中国医疗行业八大变局!

2022年,中国医疗行业八大变局!

  • 分类:医学进展
  • 作者:编辑
  • 来源: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21-12-13 14:34
  • 访问量:

【概要描述】2021年,全球经济正在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中逐渐修复,我国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经济优先复苏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展望2022年,在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在庞大的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和深化医疗改革等背景下,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潜力会加速释放。本文分析医疗健康产业八大发展趋势,有助于帮助企业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更好地发现增长机遇。 01 推广三明模式是今后一段时期 国家医改工作的重点 2021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和国家卫健委等均作出部署,深化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明确的改革路径和基本要求,持之以恒狠抓落实,巩固改革成果,确保新机制良性运行。 2022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医改的重要方向是深化三明模式,坚持“三医联动”,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调控医药价格,从薪资待遇、执业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等方面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逐步扩大采购范围,加强医疗机构采购和库存管理,适应集中带量采购要求。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促进医药产业创新和健康发展。 医疗服务价格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合理确定价格调整总量,在总量范围内突出重点、有升有降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全面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按照不同层级不同性质医院,推动公立医院合理确定内部薪酬结构。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逐步减少医保基金按项目付费的比例,提高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按病种分值付费、按床日付费、门诊按人头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所占的比例。指导医疗机构完善临床路径,加大诊疗规范的培训推广力度,强化监督力度,提升医疗服务规范化水平。 02 加大投入实现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2022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加大公立医院投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应依托现有资源规划设置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形成临床重点专科群。 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组建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代表辖区医疗水平的医院(含社会办医院、中医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公立医院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专科,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健全运营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分配方式改革。全面推开综合改革并全部取消药品加成,逐步破除逐利机制,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建立对辅助用药、医院超常使用药品和高值耗材的跟踪监控。 03 药品耗材集采将会带来行业重大变革 2018年年底启动的4+7药品集采在此后逐步扩面,直至扩大到全国。截至2021年6月,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开展5批,覆盖218种药品,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54%。2020年,集采从药品延伸至高值耗材。截至目前,已进行两批国家组织的高值耗材集采,中选冠脉支架平均降价93%,中选人工关节平均降价82%。 《“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指出,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扩大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到2025年,各省份通过国家和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品种达500个以上,高值耗材的品种达5个大类以上。 集采常态化对药品和器械带来的行业影响将持续存在。药品联采办公室指出,集采降价的空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包括直供医院降低营销成本、及时回款降低财务成本、薄利多销降低生产成本等,挤出的是以往在流通领域长期存在的不合理费用。 04 疫情导致企业对医药器械行业的投入 和创新力度的加大 持续的疫情防控有望使政府在开展医保控费、降低不合理的药品耗材价格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医药器械行业的投入和创新的支持力度。医药器械行业多个板块与新冠肺炎诊治密切相关的行业可能会受到影响,一些医疗器械的供应需求会在一定时期内加大,如IVD、体外诊断、低值耗材、生命信息的监护设备以及家用医疗器械等;此外,生物制品板块相关的疫苗、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干扰素等。 IVD行业及第三方检验的快速增长从2020年疫情期间就开始显现,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新冠核酸检测收入扩大,常规检测业务 (非新冠)恢复良好,收入规模大幅上升,固定成本费用的摊薄效应明显,由此带来了利润的进一步增长。疫苗方面,由于研发周期更长,投入生产、接种后带来的业绩增长在2021年开始体现。另外,与传染病相关的物资为防控需要进行储备,这部分市场体量不一定会随着疫情消退而迅速减小。 05 医保支付方式倒逼医疗机构 规范医疗行为 我国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城镇居民和职工医疗保险近12亿人,新农合2亿人,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断深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实现常态化,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范围越来越广,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初步形成,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 根据“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到2025年,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等重要机制和医药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任务,医疗保障政策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便捷化、改革协同化程度明显提升。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推进,大部分统筹地区开展了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支付方式改革,超过200个城市实行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达到100个以上,实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改革试点,同步实行临床路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医疗保障改革倒逼定点医药机构管理更加规范,引导和调控医药体系良性发展。 06 健康中国行动 促进健康管理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大力推动“互联网 + ”的医疗模式,健康医疗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将出现有序整合,个体碎片化的健康医疗数据将被整合为人体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库,健康管理服务也必将出现创新性变化。 随着健康医疗数据的高度集中,健康保险将会主动参与到健康医疗数据的开发和应用中,设立新型保险项目,通过主动促进人群健康管理来提高保险收益。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的模式将被重塑,健康管理将以健康医疗大数据为指导,由健康保险来推动和促进,健康保险驱动的预防式健康管理将成为主流模式。 健康促进的发展为健康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健康促进的主体多为政府部门,公益性强,容易被社会和个人接受,这为健康管理提供了基础。健康促进还为健康管理发展提供政策与环境支持,一些健康促进行动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各部门逐步将健康促进融入各自的工作规划与政策中,客观上形成了支持健康管理发展的大环境。 07 优先构建数字化医疗标准的机构 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红利 各类政策引导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包括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应用健康医疗大数据、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积极发展“互联网+药品流通”四个方面,将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健康数据资源接入平台和实现互联互通,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支持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独立设置互联网医院,加快建立远程医疗网络和平台,依托「互联网+」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迭代发展,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健康产业将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这是医疗健康服务的一次重大转变机遇,服务完善、优先构建标准的机构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红利。随着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和分析方法等技术的不断革新,能够准确利用医疗健康大数据来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场景会越来越多,AI健康也会得到快速发展。 08 医疗健康产业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健康产业的创新尤为重要。国家要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布局支撑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前沿、社会公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推进国家转化医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医疗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提质创新。对临床急需的新药和罕见病用药予以优先审评审批。修订医疗器械标准,提高医疗器械国际标准的采标率。推进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加大推广力度。 此外,新一代基因测序、肿瘤免疫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和转化应持续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辅助判读、临床辅助诊断、多维医疗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也应提速,推动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产品进入临床试验。支持企业推广穿戴式、便携式、非接触式采集健康信息的智能化健康管理、运动健身等电子产品。 来源:“健康界”微信公众号,作者:肖海峰

2022年,中国医疗行业八大变局!

【概要描述】2021年,全球经济正在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中逐渐修复,我国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经济优先复苏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展望2022年,在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在庞大的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和深化医疗改革等背景下,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潜力会加速释放。本文分析医疗健康产业八大发展趋势,有助于帮助企业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更好地发现增长机遇。

01

推广三明模式是今后一段时期

国家医改工作的重点

2021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和国家卫健委等均作出部署,深化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明确的改革路径和基本要求,持之以恒狠抓落实,巩固改革成果,确保新机制良性运行。

2022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医改的重要方向是深化三明模式,坚持“三医联动”,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调控医药价格,从薪资待遇、执业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等方面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逐步扩大采购范围,加强医疗机构采购和库存管理,适应集中带量采购要求。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促进医药产业创新和健康发展。

医疗服务价格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合理确定价格调整总量,在总量范围内突出重点、有升有降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全面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按照不同层级不同性质医院,推动公立医院合理确定内部薪酬结构。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逐步减少医保基金按项目付费的比例,提高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按病种分值付费、按床日付费、门诊按人头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所占的比例。指导医疗机构完善临床路径,加大诊疗规范的培训推广力度,强化监督力度,提升医疗服务规范化水平。

02

加大投入实现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2022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加大公立医院投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应依托现有资源规划设置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形成临床重点专科群。

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组建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代表辖区医疗水平的医院(含社会办医院、中医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公立医院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专科,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健全运营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分配方式改革。全面推开综合改革并全部取消药品加成,逐步破除逐利机制,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建立对辅助用药、医院超常使用药品和高值耗材的跟踪监控。

03

药品耗材集采将会带来行业重大变革

2018年年底启动的4+7药品集采在此后逐步扩面,直至扩大到全国。截至2021年6月,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开展5批,覆盖218种药品,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54%。2020年,集采从药品延伸至高值耗材。截至目前,已进行两批国家组织的高值耗材集采,中选冠脉支架平均降价93%,中选人工关节平均降价82%。

《“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指出,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扩大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到2025年,各省份通过国家和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品种达500个以上,高值耗材的品种达5个大类以上。

集采常态化对药品和器械带来的行业影响将持续存在。药品联采办公室指出,集采降价的空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包括直供医院降低营销成本、及时回款降低财务成本、薄利多销降低生产成本等,挤出的是以往在流通领域长期存在的不合理费用。

04

疫情导致企业对医药器械行业的投入

和创新力度的加大

持续的疫情防控有望使政府在开展医保控费、降低不合理的药品耗材价格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医药器械行业的投入和创新的支持力度。医药器械行业多个板块与新冠肺炎诊治密切相关的行业可能会受到影响,一些医疗器械的供应需求会在一定时期内加大,如IVD、体外诊断、低值耗材、生命信息的监护设备以及家用医疗器械等;此外,生物制品板块相关的疫苗、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干扰素等。

IVD行业及第三方检验的快速增长从2020年疫情期间就开始显现,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新冠核酸检测收入扩大,常规检测业务 (非新冠)恢复良好,收入规模大幅上升,固定成本费用的摊薄效应明显,由此带来了利润的进一步增长。疫苗方面,由于研发周期更长,投入生产、接种后带来的业绩增长在2021年开始体现。另外,与传染病相关的物资为防控需要进行储备,这部分市场体量不一定会随着疫情消退而迅速减小。

05

医保支付方式倒逼医疗机构

规范医疗行为

我国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城镇居民和职工医疗保险近12亿人,新农合2亿人,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断深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实现常态化,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范围越来越广,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初步形成,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

根据“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到2025年,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等重要机制和医药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任务,医疗保障政策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便捷化、改革协同化程度明显提升。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推进,大部分统筹地区开展了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支付方式改革,超过200个城市实行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达到100个以上,实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改革试点,同步实行临床路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医疗保障改革倒逼定点医药机构管理更加规范,引导和调控医药体系良性发展。

06

健康中国行动

促进健康管理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大力推动“互联网 + ”的医疗模式,健康医疗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将出现有序整合,个体碎片化的健康医疗数据将被整合为人体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库,健康管理服务也必将出现创新性变化。

随着健康医疗数据的高度集中,健康保险将会主动参与到健康医疗数据的开发和应用中,设立新型保险项目,通过主动促进人群健康管理来提高保险收益。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的模式将被重塑,健康管理将以健康医疗大数据为指导,由健康保险来推动和促进,健康保险驱动的预防式健康管理将成为主流模式。

健康促进的发展为健康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健康促进的主体多为政府部门,公益性强,容易被社会和个人接受,这为健康管理提供了基础。健康促进还为健康管理发展提供政策与环境支持,一些健康促进行动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各部门逐步将健康促进融入各自的工作规划与政策中,客观上形成了支持健康管理发展的大环境。

07

优先构建数字化医疗标准的机构

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红利

各类政策引导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包括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应用健康医疗大数据、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积极发展“互联网+药品流通”四个方面,将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健康数据资源接入平台和实现互联互通,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支持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独立设置互联网医院,加快建立远程医疗网络和平台,依托「互联网+」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迭代发展,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健康产业将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这是医疗健康服务的一次重大转变机遇,服务完善、优先构建标准的机构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红利。随着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和分析方法等技术的不断革新,能够准确利用医疗健康大数据来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场景会越来越多,AI健康也会得到快速发展。

08

医疗健康产业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健康产业的创新尤为重要。国家要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布局支撑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前沿、社会公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推进国家转化医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医疗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提质创新。对临床急需的新药和罕见病用药予以优先审评审批。修订医疗器械标准,提高医疗器械国际标准的采标率。推进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加大推广力度。

此外,新一代基因测序、肿瘤免疫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和转化应持续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辅助判读、临床辅助诊断、多维医疗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也应提速,推动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产品进入临床试验。支持企业推广穿戴式、便携式、非接触式采集健康信息的智能化健康管理、运动健身等电子产品。

来源:“健康界”微信公众号,作者:肖海峰

  • 分类:医学进展
  • 作者:编辑
  • 来源:互联网
  • 发布时间:2021-12-13 14:34
  • 访问量:
详情

2021年,全球经济正在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中逐渐修复,我国有效控制了疫情传播,经济优先复苏并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展望2022年,在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在庞大的人口、老龄化、技术创新和深化医疗改革等背景下,我国医疗健康产业的潜力会加速释放。本文分析医疗健康产业八大发展趋势,有助于帮助企业把握市场发展方向,更好地发现增长机遇。

01

推广三明模式是今后一段时期

国家医改工作的重点

2021年,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和国家卫健委等均作出部署,深化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明确的改革路径和基本要求,持之以恒狠抓落实,巩固改革成果,确保新机制良性运行。

2022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医改的重要方向是深化三明模式,坚持“三医联动”,合理配置医疗资源,调控医药价格,从薪资待遇、执业发展空间、执业环境等方面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开展药品耗材集中带量采购工作,逐步扩大采购范围,加强医疗机构采购和库存管理,适应集中带量采购要求。按照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的路径,规范诊疗行为,降低药品耗材等费用,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推进薪酬制度改革,促进医药产业创新和健康发展。

医疗服务价格实施动态调整机制,合理确定价格调整总量,在总量范围内突出重点、有升有降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全面深化公立医院薪酬制度改革,按照不同层级不同性质医院,推动公立医院合理确定内部薪酬结构。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逐步减少医保基金按项目付费的比例,提高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按病种分值付费、按床日付费、门诊按人头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所占的比例。指导医疗机构完善临床路径,加大诊疗规范的培训推广力度,强化监督力度,提升医疗服务规范化水平。

02

加大投入实现公立医院的高质量发展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2022年及今后一段时期,加大公立医院投入,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一个重要的趋势。应依托现有资源规划设置国家医学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和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形成临床重点专科群。

发挥公立医院在城市医疗集团中的牵头作用,组建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代表辖区医疗水平的医院(含社会办医院、中医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的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统筹负责网格内居民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建立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体系

公立医院以满足重大疾病临床需求为导向建设临床专科,推进医疗服务模式创新,推广多学科诊疗模式,健全运营管理体系、全面预算管理和绩效分配方式改革。全面推开综合改革并全部取消药品加成,逐步破除逐利机制,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建立对辅助用药、医院超常使用药品和高值耗材的跟踪监控。

03

药品耗材集采将会带来行业重大变革

2018年年底启动的4+7药品集采在此后逐步扩面,直至扩大到全国。截至2021年6月,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已开展5批,覆盖218种药品,中选产品价格平均降幅达到54%。2020年,集采从药品延伸至高值耗材。截至目前,已进行两批国家组织的高值耗材集采,中选冠脉支架平均降价93%,中选人工关节平均降价82%。

《“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指出,常态化制度化实施国家组织药品集中带量采购,持续扩大国家组织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到2025年,各省份通过国家和省级药品集中带量采购的品种达500个以上,高值耗材的品种达5个大类以上。

集采常态化对药品和器械带来的行业影响将持续存在。药品联采办公室指出,集采降价的空间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包括直供医院降低营销成本、及时回款降低财务成本、薄利多销降低生产成本等,挤出的是以往在流通领域长期存在的不合理费用。

04

疫情导致企业对医药器械行业的投入

和创新力度的加大

持续的疫情防控有望使政府在开展医保控费、降低不合理的药品耗材价格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医药器械行业的投入和创新的支持力度。医药器械行业多个板块与新冠肺炎诊治密切相关的行业可能会受到影响,一些医疗器械的供应需求会在一定时期内加大,如IVD、体外诊断、低值耗材、生命信息的监护设备以及家用医疗器械等;此外,生物制品板块相关的疫苗、免疫球蛋白等血液制品、干扰素等。

IVD行业及第三方检验的快速增长从2020年疫情期间就开始显现,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新冠核酸检测收入扩大,常规检测业务 (非新冠)恢复良好,收入规模大幅上升,固定成本费用的摊薄效应明显,由此带来了利润的进一步增长。疫苗方面,由于研发周期更长,投入生产、接种后带来的业绩增长在2021年开始体现。另外,与传染病相关的物资为防控需要进行储备,这部分市场体量不一定会随着疫情消退而迅速减小。

05

医保支付方式倒逼医疗机构

规范医疗行为

我国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等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框架基本形成。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亿,城镇居民和职工医疗保险近12亿人,新农合2亿人,参保率稳固在95%以上。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不断深化,药品集中带量采购工作实现常态化,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范围越来越广,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机制初步形成,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

根据“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到2025年,医疗保障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基本完成待遇保障、筹资运行、医保支付、基金监管等重要机制和医药服务供给、医保管理服务等关键领域的改革任务,医疗保障政策规范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便捷化、改革协同化程度明显提升。

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持续推进,大部分统筹地区开展了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支付方式改革,超过200个城市实行按病种付费的病种数达到100个以上,实施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改革试点,同步实行临床路径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安全。医疗保障改革倒逼定点医药机构管理更加规范,引导和调控医药体系良性发展。

06

健康中国行动

促进健康管理产业的快速发展

在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的今天,国家大力推动“互联网 + ”的医疗模式,健康医疗信息化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将出现有序整合,个体碎片化的健康医疗数据将被整合为人体全生命周期健康数据库,健康管理服务也必将出现创新性变化。

随着健康医疗数据的高度集中,健康保险将会主动参与到健康医疗数据的开发和应用中,设立新型保险项目,通过主动促进人群健康管理来提高保险收益。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的模式将被重塑,健康管理将以健康医疗大数据为指导,由健康保险来推动和促进,健康保险驱动的预防式健康管理将成为主流模式。

健康促进的发展为健康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健康促进的主体多为政府部门,公益性强,容易被社会和个人接受,这为健康管理提供了基础。健康促进还为健康管理发展提供政策与环境支持,一些健康促进行动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政府各部门逐步将健康促进融入各自的工作规划与政策中,客观上形成了支持健康管理发展的大环境。

07

优先构建数字化医疗标准的机构

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红利

各类政策引导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包括建设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应用健康医疗大数据、加快发展“互联网+医疗”、积极发展“互联网+药品流通”四个方面,将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健康数据资源接入平台和实现互联互通,深化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支持依托实体医疗机构独立设置互联网医院,加快建立远程医疗网络和平台,依托「互联网+」实施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迭代发展,特别是5G时代的到来,健康产业将发生重大的结构性变化。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医疗服务模式,这是医疗健康服务的一次重大转变机遇,服务完善、优先构建标准的机构将获得极大的发展红利。随着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和分析方法等技术的不断革新,能够准确利用医疗健康大数据来进行分析和预测的场景会越来越多,AI健康也会得到快速发展。

08

医疗健康产业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健康产业的创新尤为重要。国家要实施科技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布局支撑健康产业发展的基础前沿、社会公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等公共科技活动,推进国家转化医学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

医疗健康产业科技创新的重点是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提质创新。对临床急需的新药和罕见病用药予以优先审评审批。修订医疗器械标准,提高医疗器械国际标准的采标率。推进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产品应用示范,加大推广力度。

此外,新一代基因测序、肿瘤免疫治疗、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生物医学大数据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和转化应持续加快。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影像辅助判读、临床辅助诊断、多维医疗数据分析等方面的应用也应提速,推动符合条件的人工智能产品进入临床试验。支持企业推广穿戴式、便携式、非接触式采集健康信息的智能化健康管理、运动健身等电子产品。

来源:“健康界”微信公众号,作者:肖海峰

关键词:

相关信息

马军教授:砥砺前行,为患者争取长久生存,共商良策,为患者谋取最大福祉 2024-02-01
近年来,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为血液肿瘤的治疗带来了革命性的突破。为促进我国淋巴瘤和骨髓瘤学科更加繁荣的发展,搭建融合不同学术思想、为医学发展服务、为医患服务的综合交流平台,提高淋巴瘤、骨髓瘤医务工作者的诊疗水平,“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白血病专家委员会、淋巴瘤专家委员会及骨髓瘤筹备委员会工作会议暨2024年CSCO血液及淋巴瘤、骨髓瘤疾病学术大会”于2024年1月26-28日在海口线下举办。会议期间,医脉通特邀本次大会主席之一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马军教授接受采访,谈谈本次大会的中心主旨和对我国血液肿瘤领域未来的展望。   作为本次大会的主席之一,我非常期待这次的会议。本次大会致力于提供一个高质量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国内外的经验和学术报告,来了解最新的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治疗方法和药物。 特别值得期待的是创新药物专场,我们邀请了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以及药品安全监管司的老师和政府官员参加会议,他们将为我们提供关于血液肿瘤领域创新药物,包括细胞治疗和基因治疗的意见和指导。 此外,我们还邀请了跨国公司、民族企业、生物公司和不同领域的专家参与会议,以形成医药一家、医患一家、医政一家共同合作的局面。我们相信,只有三方齐心协力,才能真正实现本次会议的核心目标,即为患者的利益而奋斗。 今年,我们将根据白血病专家委员会和淋巴瘤专家委员会的工作总结,制定2024年的工作计划。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计划,主要宗旨是推动患者的规范化治疗,这是2024年的重要工作计划。今年,我们将通过巡讲走基层的方式,全面推动患者的全程化管理。同时,将新药的介绍和临床试验的介绍结合起来,旨在为血液病和淋巴瘤亚专科的医生提供标准化治疗方案,并促进药物创新的转化。在推动患者规范化治疗的过程中,我们将积极推动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的互相结合。通过加强学术研究和合作,我们将为更多创新药物在白血病、骨髓瘤和淋巴瘤等领域中的应用提供支持。 我们对血液肿瘤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第五代,对于这个领域的发展,我对中青年医务工作者寄予了厚望,希望他们能够接过接力棒,能够充满激情和责任心的投身于血液肿瘤的研究,继续在这条艰辛的长征路上前行。我们的目标是使中国的血液肿瘤研究与国际接轨,并与国际同行,为血液肿瘤患者争取更长的生存和最佳的临床效果而不懈努力。
陈苏宁教授解读阿伐曲泊帕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 2024-02-01
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CIT)为化疗常见的不良反应,其发生率与肿瘤类型、治疗方案和化疗周期等有关1。蒽环类药物和阿糖胞苷是急性白血病常用的化疗药物,具有较强的骨髓抑制毒性。因此,急性白血病患者的骨髓抑制通常较实体肿瘤更为严重,CIT往往达到3~4级2。 在近期闭幕的第65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上,新一代小分子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阿伐曲泊帕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最新研究3数据公布,验证了其在血液肿瘤CIT治疗中的疗效与安全性。现特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苏宁教授对研究结果进行精彩解读和点评。 研究背景 CIT是急性白血病患者常见的治疗并发症,会导致患者的出血风险增加和预后不良,现有治疗策略主要为血小板输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hIL-11)和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但上述治疗方案仍存在一定局限性,部分患者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CIT的治疗仍面临着较多挑战。 阿伐曲泊帕是新一代TPO-RA,在美国、欧洲和中国已获批用于治疗择期行诊断性操作或者手术的慢性肝病相关血小板减少症的成年患者;此外,在美国和欧洲还被批准用于治疗对既往治疗反应不佳的成人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本研究旨在确定阿伐曲泊帕治疗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和安全性,为该药物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更多循证医学证据。 研究方法 研究收集了24例发生3/4级CIT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第3-28天)。所有患者均口服阿伐曲泊帕治疗,剂量为40mg/d。当患者的血小板计数<20×109/L或发生出血事件时,予以血小板输注。当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R),即血小板计数增加至>100×109/L或较基线水平增加>50×109/L,则停止使用阿伐曲泊帕。 研究结果 24例CIT患者的中位年龄为38岁,其中14例患者被诊断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9例患者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1例患者被诊断为混合表型急性白血病(MPAL)。 AML患者的化疗方案包括地西他滨联合维奈克拉、地西他滨联合阿糖胞苷、三氧化二砷联合维甲酸、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阿扎胞苷联合中等剂量的阿糖胞苷。ALL患者的化疗方案包括CD19特异性CAR-T细胞治疗、地西他滨、贝林妥欧单抗、IVP方案(伊达比星、长春地辛和泼尼松)、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和西达本胺。MPAL患者化疗方案为地西他滨联合维奈克拉。 基线时,10例患者发生了3级CIT,14例患者发生了4级CIT,最低血小板计数的中位数为19×109/L。 治疗期间,14例患者接受了血小板输注。达到CR的中位时间为6天,无患者因不良反应或对药物不耐受而停止治疗。 与使用阿伐曲泊帕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显著提升(P=0.0001)。 停药7天后,22例(91.67%)患者的最佳血小板计数达CR标准。 研究结论 阿伐曲泊帕可有效增加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的血小板计数,且安全性良好,是CIT患者的有效治疗选择。 陈苏宁教授点评 CIT为常见的化疗相关性血液学不良反应,可增加出血风险、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导致化疗剂量强度降低、时间推迟、甚至治疗中止,从而影响抗肿瘤疗效,不利于患者的长期生存1。《中国肿瘤化疗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专家诊疗共识(2019版)》指出1,CIT预防和治疗的主要措施为输注血小板和给予促血小板生长因子(rhIL-11、rhTPO)。然而,血小板输注易增加感染传染性疾病的风险,或使患者体内产生血小板抗体,导致输注无效或输注后免疫反应4。rhTPO和rhIL-11虽然可以减轻化疗后血小板计数下降的程度,减少血小板输注的次数,但rhTPO可能产生中和抗体;rhIL-11易造成心脏毒性等不良事件4,且二者均为皮下注射,长期应用会降低患者的依从性5。因此,临床亟待寻求给药方式更为便捷且安全有效的促血小板生成药物。 阿伐曲泊帕是新一代口服TPO-RA,通过与TPO受体跨膜区结合,激活人体内TPO受体,刺激信号转导并模拟TPO的生物学效应,提升血小板计数5。其次,口服给药能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和频繁往返医院的次数,可更好地满足院外管理需求;同时,因其分子结构中不含金属离子螯合基团,故不受饮食限制,可与餐同服,患者依从性高6。此外,该药物不含潜在肝毒性基团,无肝脏相关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安全性良好7。既往已有研究结果表明阿伐曲泊帕在CIT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展现出了较大的临床应用潜力1,8。本研究结果显示,阿伐曲泊帕可有效提升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的血小板水平,且安全性、耐受性良好,证实了以往的研究结果。 综上所述,阿伐曲泊帕为急性白血病并发CIT的患者提供了高效、安全、便利的治疗选择,在CIT防治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未来,希望研究者们能针对更多的瘤种和更多的患者展开前瞻性研究,进一步验证阿伐曲泊帕为CIT群体带来的获益。
张磊教授:ITP二线治疗“欣”进展,助推临床疗效“欣”提升 2024-02-01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以无明确诱因的孤立性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减少为主要特点。60岁以上老年人是ITP高发人群,育龄期女性发病率略高于同年龄组男性,老年患者致命性出血发生风险明显高于年轻患者[1]。ITP主要发病机制是血小板自身抗原免疫耐受性丢失,导致体液和细胞免疫异常活化,共同介导血小板破坏加速及巨核细胞产生血小板不足。ITP的典型症状包括皮肤黏膜出血、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和月经过多等,严重病例可能会出现呕血、黑便、血尿等症状,甚至颅内出血,部分患者无明显出血表现,仅在体检时发现血小板计数减少。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这为一线医务工作者指明了方向和思路,也为医疗学科建设和发展提出更高要求。ITP的治疗遵循个体化原则,在治疗不良反应最小化基础上提升血小板计数至安全水平,减少出血事件,关注患者健康生活质量[1],这对医务工作者深入研究ITP病理生理机制,探索不同靶点的新型药物及不同类型药物的联合治疗策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稳步提升,ITP诊疗领域的发展取得了长足发展,广大医务工作者始终牢记使命、恪尽职守,拓展科学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守护人民健康贡献力量。 本期“星访谈——医生说”系列访谈特邀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张磊教授,就我国ITP诊疗原则及相关适应症临床研究成果进行深入的解读与分享。  

河北省石家庄市无极县袁流村村北,S203北侧

微信公众号:无极血康中医医院

这是描述信息

服务号

这是描述信息

订阅号

无极血康中医医院        冀ICP备05003291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石家庄 SEO